2023年中国氢能行业现状分析

发布日期:2023-11-17 706人看过 氢能储能

内容概述: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持续发展,据统计,2019年我国氢气产量约为2000万吨,2020年增至2500万吨,到2021年更是达到了3300万吨,同比增长32%,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为3781万吨,同比增长14.58%。我国62%的制氢量来自于煤或焦炭生产,工业副产氢占比约为19%,天然气制氢占比18.1%,电解水制氢占比不足1%。2020年我国加氢站数量为118座,2021年我国加氢站数量增长至218座,截至2022年底,国内共建成投运加氢站274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比增长25.7%。

一、产业介绍:氢气产量稳步上升,煤制氢仍是我国最大氢气来源

氢产业链的构建主要涵盖上游制氢、储氢运氢、中游企业运营以及下游用氢三个关键环节。在上游制氢环节,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解水制氢技术备受瞩目。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成熟,减排效果显著,与电解水制氢技术结合,可实现绿色氢能的生产。电解水制氢技术通过电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为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绿色氢气生产提供了可行途径。我国已建立多个示范项目,展示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潜力。
氢产业链
储氢运氢环节涵盖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及多种输配技术。高压气态储氢通过将氢气压缩至高压状态,储存在高压容器中,而低温液态储氢则是将氢气冷却至极低温度,转变为液态后储存。固态储氢则利用某些金属或合金的吸氢性质,将氢气储存在其中。这些储氢技术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储氢选择,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在下游应用环节,氢能的广泛应用领域包括汽车、化工、能源、制造等多个领域。氢气可作为还原剂用于冶金、电子等领域,也用于生产高纯度硅等半导体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并减少能耗。近年来,我国氢气产量不断增长,为氢能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达到3781万吨,同比增长14.58%,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这得益于化石能源制氢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协同发展。政府对氢能产业的高度关注和一系列扶持政策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包括“十四五”规划中的氢能产业推进计划。氢气产量的迅速增长不仅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还为中游和下游环节提供了更多的原料来源和可靠服务。

未来,我国氢气产量有望进一步增长。在制氢方面,我国主要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化石能源制氢两大方式。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在减排效果上表现出色,但受地域限制和不稳定性影响。与此同时,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成熟、原料丰富、成本较低,目前占我国制氢总量的相当比例。在未来,我国将推进化石能源制氢技术的改进以实现减排目标。预计到2035年,我国氢能产业将初步形成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为主的供应体系,而到2050年,将形成完善的氢能产业体系,实现零排放制氢,建设覆盖全国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推动行业向更加清洁、高效的未来迈进。

二、产业发展现状:加氢站数量连年增长,市场规模随之升高

加氢站是为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应用提供氢气加注服务的关键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央企的积极参与,我国加氢站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2018-2022年国内加氢站数量数据,我国近年来加氢站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底,国内已建成投运的加氢站达274座,同比增长25.7%。这一发展趋势表明加氢站建设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加氢站数量的快速增加对氢能行业产生了多方面积极影响。首先,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应用的普及。随着加氢站的增多,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范围逐渐扩大,用户更容易获取氢气,从而提高了燃料电池汽车的便利性,降低了运营成本,减轻了因缺乏加氢设施而导致的运营难题。其次,促进了氢能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加氢站建设推动了相关技术的提升,促使氢能产业在技术层面取得新的突破,增强了我国在全球氢能产业中的竞争力。

我国加氢站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根据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加氢站市场规模约为30.52亿元,而到2022年已经增至约49.4亿元,同比增长61.8%。这一市场规模的扩大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使加氢站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政策支持。同时,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应用的市场推广也刺激了加氢站的建设需求。
中国提出 2030-2035 年建成 5000 座加氢站的建设目标
展望未来,我国加氢站市场规模有望继续迎来快速增长。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到2035年,我国将建设超过1000座加氢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需求。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提升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水平,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下游行业分析: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波动上升,氢电池燃料电堆成本占比最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产业链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推动了氢能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氢气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促进了氢气制备、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呈波动式增长,根据2018-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数据,2019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2737辆,同比增加1210辆,2020年受疫情影响,销量大幅度下滑至1182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2021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恢复到了1586辆,同比增长34.7%,截止至2022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达到了3367辆,同比增加112.29%。未来,随着我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的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将继续增长。
2016-2022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情况
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主要包括氢燃料电池电堆、空压机、热管理系统、氢气循环系统、传感器等,其中氢燃料电池电堆约占电池系统总材料成本的44%。氢燃料电池电堆的成本包括膜电极组件、双极板及其他。其中,构成膜电极的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和气体扩散层约占电堆总材料成本的63.7%,双极板约占材料成本的30.0%。其他如装配部件,框架及垫圈等约占氢燃料电池电堆总材料成本的6.3%。

四、进出口情况分析:进口情况波动较大,出口数量缓慢上涨

近年我国氢气进口情况动荡,据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氢气进口量为530立方米,进口金额为19.71万元,2020年随着国内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国内市场对氢气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如燃料电池汽车等逐渐兴起,对氢气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进口量暴增至1809立方米,同比增长241.32%。2021年我国氢气进口数量回落至628立方。2022年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国内氢气产量不断增加。一些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了对氢能产业的投入,提高了国内氢气的生产能力,国内氢气供应量的增加减少了对进口氢气的需求,2022年我国氢气进口数量为61立方米,截止至2023年1-8月,我国氢气进口数量为仅1立方米。

与进口情况相反,我国氢气的出口量相对较大。据2019-2023年我国氢气出口数据,2019年我国氢气出口量为2.66万立方米,出口金额为628.19万元,2020年出口量减至2.2万立方米,同比减少17.29%,出口金额为1002.67万元,2021年我国氢气出口量为4.6万立方米,出口金额为442.54万元,2022年我国氢气出口量为5.0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0.65%,出口金额为653.09万元,截止至2023年8月,我国氢气出口数量为3.95万立方米,出口金额为99.16万元。

相关报告

2023年中国冷镦钢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网络货运平台:数字化引领物流创新浪潮